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安徽工業精品申報條件、材料和16地獎勵補助多少錢
2022年安徽工業精品申報的領域是哪些?申報的條件是什么?哪些材料是企業要準備的?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滁州、六安、馬鞍山、蕪湖、宣城、銅陵、池州、安慶、黃山對安徽工業精品的補助是什么呢?一起來看小編整理的內容,也可以聯系小編咨詢。
2024年安徽工業精品申報的領域是哪些?申報的條件是什么?哪些材料是企業要準備的?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滁州、六安、馬鞍山、蕪湖、宣城、銅陵、池州、安慶、黃山對安徽工業精品的補助是什么呢?一起來看小編整理的內容,也可以聯系小編咨詢。
10年專業代理免費咨詢:0551-65310892,15855157003(微信同號)
(臥濤科技:項目申報、專利商標版權代理、軟件著作權代理(不過包退)、科技成果評價、各類標準化(參編)代理、軟件開發、商業計劃書、工商注冊財稅規劃、可行性研究報告、兩化融合、企業信用修復、ISO體系認證等)
一、安徽工業精品16市申報補助:
1、安徽?。簩γ總€安徽工業精品給予一次性獎補20萬元;
2、合肥市對認定的“安徽工業精品”,每個給予一次性獎補20萬元。
長豐縣對新認定安徽工業精品企業給予20萬元一次性獎補;
瑤海區當年新引入或新確定為安徽工業精品的企業給予20萬元一次性獎勵;
廬江縣新確定為安徽工業精品的企業給予20萬元一次性獎勵
廬陽區新確定為安徽工業精品的企業給予15萬一次性獎勵
肥西縣:對當年認定的省市級民營企業百強、專精特新企業、工業精品、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和小微企業創業示范基地,分別給予 20 萬元、10 萬元一次性獎勵。
3、蕪湖市支持企業參加“精品安徽、精彩安徽”系列宣傳活動,對企業在中央媒體進行“安徽工業精品”宣傳的,在省級獎補的基礎上,再按照宣傳推廣費的 30%給予獎補。
4、淮南市對“安徽工業精品”每個給予一次性獎補20萬元。
5、馬鞍山市對當年認定機器人省級新產品、工業精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按該產品一個自然年度內銷售額 5%給予獎勵,單個企業最高50萬元。
6、淮北市市財政每年對認定為“安徽工業精品”的產品給予一次性10萬元獎勵
7、銅陵市對新認定的安徽工業精品、安徽省新產品獎勵10萬元。
8、安慶市在中央媒體集中宣傳推介一批“安徽工業精品”,對入選企業的廣告推介費用按省級補助的50%給予一次性補助。
9、阜陽市對新認定為安徽工業精品的企業獎勵30萬元。企業在中央媒體進行“安徽工業精品”宣傳的,在省級獎補的基礎上,再按照宣傳推廣費的30%給予獎補。
10、宿州埇橋區對認定的“安徽工業精品”,在省給予每個一次性獎補24萬元的基礎上,區再予以每個一次性獎補20萬元。對申報省技術創新示范企業、省標準化示范企業、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安徽工業精品”、省級新產品認定的企業,區分別予以每項2萬元申報材料補助,待認定成功后,再從獎勵資金中扣除。
11、滁州經開區對新認定的省級新產品、工業精品,每件給予5萬元獎勵,屬同一產品的不重復獎勵。
12、六安葉集區當年新認定為安徽省工業精品的,每個給予一次性20萬元獎勵。在中央媒體宣傳推介“安徽工業精品”的獎補按照“一事一議”的原則,對企業在中央媒體宣傳推廣費用按照50%批例給予后補助。
13、宣城宣州區對獲得省級工業精品稱號的,給予一次性獎勵10萬元。
14、池州市對新認定的“安徽工業精品”“省級新產品”,每個分別給予一次性獎補4萬元、2萬元。
15、亳州市鼓勵企業積極參加“精品安徽、精彩安徽”系列宣傳活動,每年在央視集中宣傳推介亳州及亳州工業精品,市財政對入選企業的廣告推介費用按省級補助的50%給予一次性補
二、安徽工業精品申報領域:
安徽省重點發展的十大新興產業中的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等重點領域制造業產品,打造一批品質卓越、技術領先、性能優良、用戶贊譽、效益良好的"安徽工業精品"。
三、安徽工業精品申報條件
(一)企業為我省行政區域內登記注冊,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規上企業。
(二)近5年企業經營和財務狀況正常,近 3年未發生重大安全、環保、質量等事故,無不良信用記錄。
(三)2020年企業研發投入總額高于上一年度。
(四)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健全,通過相關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建立實施產品質量追溯系統。
(五)產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獲得發明專利或實用新型專利,
(六)企業參與產品的國家、行業標準制修訂,或制定企業標準,主要指標優于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
(七)產品主要技術性能指標處于國內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八)產晶上市 3年以上,經濟效益良好,市場認可度高,有較好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九)擁有國家或省級商標、質量類品牌榮譽的,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的優先遴選。
(十)已被遴選為"安徽工業精品"的產品以及技術、功能無重大突破的同類產品不再受理。
四、安徽工業精品申報材料:
(一)《安徽工業精品申報表》;
(二)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復印件;
(三)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企業上年度財務報表;
(四)產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證明;
(五)產品的企業標準或參與制修訂的國家、行業標準;
(六)法定或權威檢測單位出具的技術性能測試報告、產品主要技術性能指標橫向對比表及與之對標的國家、行業標準;
(七)產品近3年銷售收入憑證(發票或銷售合同等);
(八)用戶報告(兩份)和近三年市場影響力相關證明材料;
(九)相關榮譽證書復印件和其他證明材料;
(十)屬于特殊行業的企業需提供特殊行業許可證或相關準入證明;
(十一)申報材料真實性承諾書。
“安徽工業精品”提升行動計劃
為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深入實施制造強省戰略,深化精品制造工程,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促進我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特制定“安徽工業精品”提升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基本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追求卓越,統籌推進,樹立標桿,著力打造一批“安徽工業精品”,全面提升我省制造業質量水平、品牌優勢,努力把“安徽工業精品”打造成中國制造標桿和安徽制造、安徽品牌的“金字招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基本原則
1. 企業主體,社會參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精品理念,落實企業質量品牌主體責任,激發企業提升質量和品牌的內生動力。發揮好社會組織、行業協會、智庫機構、新聞媒體等作用,突出社會認可和消費者信賴。
2. 創新驅動,標準引領。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著力完善制造業創新體系,增強制造業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先進標準引領作用,對標國際先進標準,提升先進標準的供給能力。
3. 質量第一,品牌培育。深化質量為本理念,增強企業質量品牌意識,推廣實施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加強自主品牌培育力度,不斷完善品牌培育、發展和保護機制。
4.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工業精品提升行動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立足當前下更大功夫,更要著眼長遠持續發力,補短板、樹樣板,久久為功,持續推進工業精品提升行動。
(三)主要目標: 通過安徽工業精品提升行動計劃(2018-2024)的實施,在制造業領域打造一批名品、名企、名家、名牌、名園,培育一批“品質卓越、技術領先、性能優良、用戶贊譽、效益良好”的安徽工業精品,著力提升安徽工業精品在質量、標準、管理、品牌等方面核心競爭力,推動“安徽工業精品”成為引領制造強省建設新標桿、產業發展新增量和高質量發展新載體。
——圍繞高端裝備自主突破、智能產品迭代升級、消費品改善供給、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等領域,打造一批“安徽工業精品”。每年遴選100個左右工業精品,5年滾動打造1000個左右安徽工業精品。
——聚焦世界一流企業、“獨角獸”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單項冠軍”企業梯隊培育,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智能制造水平高、管理先進的“安徽制造”品牌企業。
——培育知名度高、美譽度好、競爭力強、附加值高的區域品牌,建設一批以世界先進制造業集群、特色產業基地為重點的特色名園。到2024年,打造5個左右國家產業集群區域品牌。
——制定一批國際先進水平的“安徽制造”標準。到2024年,制定200個左右先進行業標準、5個左右國際先進標準。
——培養一批以卓越科學家引領、創新企業家運營、精工巧匠支撐的江淮名匠名家。
二、重點行動
1. 提升精品制造創意設計能力。引導企業走“創意設計+制造”之路,建設一批工業設計中心,培育一批網絡化創新設計平臺,加快工業設計高端化、品牌化、產業化。到2024年,建設300家以上省工業設計中心。
聚焦消費品、裝備制造、家電行業的優勢領域和特色產業集群,以行業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為重點,打造一批工業設計骨干企業和集聚區,創建國家級和省級工業設計研究院。
加強工業創意設計人才隊伍建設,積極開展省工業設計系列職稱評定工作;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工業設計機構和制造業企業對接活動,舉辦工業設計大賽和“創客中國”大賽,加快設計(創意)成果的轉化、運用和推廣,提升我省工業設計創新能力。
2. 提升精品制造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自主企業創新能力,按照“儲備一批、認定一批、淘汰一批、提升一批”路徑,構建國家、省和市企業技術中心相互支撐、相輔相成的企業自主創新體系,將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成為企業集聚各類創新資源的載體、技術研發供給和產品創新的策源地。到2024年,省企業技術中心總數達到2000戶,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到40%以上。
加強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緊緊圍繞《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確立的重點領域,兼顧制造業轉型升級要求,按照“一行業一中心”的方式,聚焦關鍵共性技術需求,匯聚行業資源,建設一批高水平的省制造業創新中心,構建開放創新網絡,全面提升我省制造業創新能力。到2024年,建設40家左右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實現主要行業和重點領域全覆蓋。
培育新型研發機構。鼓勵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商會和投資機構等以多種合作形式,創辦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新型研發機構。加強“院企合作”、“校企合作”,支持國內外知名院??蒲袡C構和大型企業在皖共建新型研發機構。
深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發揮行業龍頭企業主導作用和高??蒲性核A作用,組建一大批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以市場為導向,疏通科技成果的轉化管道,聯合高校、科研單位、企業等,舉辦區域性、行業性產學研精準對接活動,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加快培育新動能。
3. 提升精品制造標準供給能力。開展傳統產業標準提升工程。以先進標準引導企業實施技術改造,逐步提高企業主導產品采用國際先進標準的比例。開展消費品標準提檔專項行動,推動家用電器、消費類電子產品、服裝服飾產品等重點行業與關鍵國際先進標準比對驗證工作,推動重要消費品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
加強先進標準供給。支持和鼓勵企業為主體研究制定行業標準和國家及國際標準,擴大先進標準的“話語權”,以技術標準引領產品質量提升,鞏固產業優勢地位。支持和鼓勵行業協會和產業技術聯盟等行業組織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
培育一批標準化示范企業。按照高新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的要求,加強標準創新與科技創新互動,提升企業創新成果轉化成先進標準的能力,打造一批以主導技術引領行業發展的標準化領軍企業。
4. 推進精品制造模式創新。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和工業云平臺,發展企業間協同研發、眾包設計、供應鏈協同等新模式,降低資源獲取成本,延伸資源利用范圍,加速從單打獨斗向產業協同轉變,促進產業整體競爭力提升。
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鼓勵企業開展供應鏈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網絡精準營銷和在線支持等制造服務,積極培育網絡化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等生產新模式。通過建立智能工廠,推動智能化生產,實現企業向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
鼓勵企業通過自建、并購、合資、參股等多種方式設立海外研發中心、實驗室或分支機構,吸納利用當地科技創新資源,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促進安徽制造技術、產品和標準走出去。
5. 提升精品制造有效供給能力。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工業強基、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等工程,加快提高產品質量技術水平。深入實施消費品“三品”戰略,差異化增品種、標準化提品質、精益化創品牌,推動產品供給向“產品+服務”轉變、向中高端邁進。
深入推進互聯網+先進制造,以新技術、新材料、新業態等,推動跨界創新,催生一批跨界融合新產品。每年培育省級新產品500項以上。
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圍繞培育智能產品、深化行業應用、構建支撐體系,支持一批創新性強、應用效果好的產品和應用項目,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業態和新模式,提升產業支撐能力,推動行業融合與創新發展。
6. 提升精品制造質量管理水平。支持企業提高質量在線監測、在線控制和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推進質量工藝優化,組織關鍵共性質量技術攻關,提升“四基”(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質量可靠性和質量控制技術水平。
深入推廣應用卓越績效、六西格瑪、精益生產等先進質量管理方法。開展質量現場診斷、質量標桿經驗交流、質量管理小組、現場改進等群眾性質量管理活動,開展企業質量管理“領跑者”行動,爭創全國質量標桿,促進質量管理水平整體躍升。
聚焦產業集聚地、開發區、園區、特色小鎮等需求,培育標準化服務、計量服務、認證認可服務、品牌咨詢、質量責任保險等新興質量服務業態,構建產業計量測試、標準信息等公共服務平臺,為制造業生產企業和各類科技園、孵化器、創客空間等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質量技術支持。
7. 提升安徽工業精品品牌影響力。加強品牌培育管理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我省工業企業建立首席品牌官制度,對標《工業企業品牌培育管理體系》,組織企業開展品牌培育試點示范,支持專業機構開展質量品牌診斷活動,推動企業參與有影響力的品牌評價,提升品牌附加值。
圍繞《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重點產業,以行業龍頭骨干企業、行業“單打冠軍”、歷史經典產業中的老字號等為重點,實施品牌培育工程。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商標國際注冊、收購國際品牌,加強品牌整合,推進品牌國際化,讓自主品牌“走出去”。
以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等為主體,推進區域品牌培育,加快形成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區域品牌。
支持有條件的“安徽制造”品牌企業通過海外參股、并購、建立戰略聯盟等形式,推動研發、品牌、營銷、管理的國際化,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境外上市,提高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
鼓勵和支持企業應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等渠道,進一步拓展國內外市場。加強與國內外網絡平臺合作,搭建安徽工業精品網上推廣交易平臺,構建安徽工業精品的線上線下推廣體系。
三、主要措施
(一)提升精品制造理念。堅持把精品制造工程作為制造強省建設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堅持產品品質價值導向,推進品牌強基、品牌培育、品牌傳播,引導企業致力提質增效、鍛造精品,確保工業精品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二)完善協同工作機制。加大《支持制造強省建設若干政策》等相關政策的宣傳貫徹落實。省市縣經信部門要上下聯動,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安徽工業精品提升行動計劃。各地經信部門要將“安徽工業精品”和獲得該稱號的企業納入當地產業政策、專項資金、人才引進、對外交流與合作等優惠政策支持重點范圍。各地要結合本地產業特點,系統部署和策劃本地區的工業精品提升工作。
(三)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注重總結、推廣“安徽工業精品”提升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引領更多的企業邁入“安徽制造”先進行列。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群眾性質量活動,提高社會質量意識,提升工業產品質量安全和信譽形象,擴大安徽工業精品的社會影響。依托中央媒體宣傳平臺,說好“安徽品牌故事”,講好“安徽品牌文化”,全方位、系列化、持續深度傳播安徽工業精品。積極運用展會、博覽會和國際徽商大會等平臺,推廣安徽工業精品。
(四)建設高素質的產業隊伍。聚焦制造強省產業發展重點,弘揚精益求精、不懈創新、篤實專注的工匠精神,采取“導師+帶徒”、“知識+實訓”等方式培養一支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補齊企業質量品牌人才短板。加強領軍人才培養,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經營者素質提升工程,打造“皖軍徽匠”。鼓勵企業加強與院校合作,定向培養一批技術專業人才。鼓勵企業創新內部組織管理模式,大力推廣創新工作室、大工匠室等,為專業人才提供“鑄利劍、磨精品”的平臺和空間,加快提升企業打造精品的能力。同時,著力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的企業家隊伍,持續開展制造業50強企業、50優企業家評選,充分激發企業家創新活力。
10年專業代理免費咨詢:0551-65310892,15855157003(微信同號)
(臥濤科技:項目申報、專利商標版權代理、軟件著作權代理(不過包退)、科技成果評價、各類標準化(參編)代理、軟件開發、商業計劃書、工商注冊財稅規劃、可行性研究報告、兩化融合、企業信用修復、ISO體系認證等)
一、安徽工業精品16市申報補助:
1、安徽?。簩γ總€安徽工業精品給予一次性獎補20萬元;
2、合肥市對認定的“安徽工業精品”,每個給予一次性獎補20萬元。
長豐縣對新認定安徽工業精品企業給予20萬元一次性獎補;
瑤海區當年新引入或新確定為安徽工業精品的企業給予20萬元一次性獎勵;
廬江縣新確定為安徽工業精品的企業給予20萬元一次性獎勵
廬陽區新確定為安徽工業精品的企業給予15萬一次性獎勵
肥西縣:對當年認定的省市級民營企業百強、專精特新企業、工業精品、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和小微企業創業示范基地,分別給予 20 萬元、10 萬元一次性獎勵。
3、蕪湖市支持企業參加“精品安徽、精彩安徽”系列宣傳活動,對企業在中央媒體進行“安徽工業精品”宣傳的,在省級獎補的基礎上,再按照宣傳推廣費的 30%給予獎補。
4、淮南市對“安徽工業精品”每個給予一次性獎補20萬元。
5、馬鞍山市對當年認定機器人省級新產品、工業精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按該產品一個自然年度內銷售額 5%給予獎勵,單個企業最高50萬元。
6、淮北市市財政每年對認定為“安徽工業精品”的產品給予一次性10萬元獎勵
7、銅陵市對新認定的安徽工業精品、安徽省新產品獎勵10萬元。
8、安慶市在中央媒體集中宣傳推介一批“安徽工業精品”,對入選企業的廣告推介費用按省級補助的50%給予一次性補助。
9、阜陽市對新認定為安徽工業精品的企業獎勵30萬元。企業在中央媒體進行“安徽工業精品”宣傳的,在省級獎補的基礎上,再按照宣傳推廣費的30%給予獎補。
10、宿州埇橋區對認定的“安徽工業精品”,在省給予每個一次性獎補24萬元的基礎上,區再予以每個一次性獎補20萬元。對申報省技術創新示范企業、省標準化示范企業、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安徽工業精品”、省級新產品認定的企業,區分別予以每項2萬元申報材料補助,待認定成功后,再從獎勵資金中扣除。
11、滁州經開區對新認定的省級新產品、工業精品,每件給予5萬元獎勵,屬同一產品的不重復獎勵。
12、六安葉集區當年新認定為安徽省工業精品的,每個給予一次性20萬元獎勵。在中央媒體宣傳推介“安徽工業精品”的獎補按照“一事一議”的原則,對企業在中央媒體宣傳推廣費用按照50%批例給予后補助。
13、宣城宣州區對獲得省級工業精品稱號的,給予一次性獎勵10萬元。
14、池州市對新認定的“安徽工業精品”“省級新產品”,每個分別給予一次性獎補4萬元、2萬元。
15、亳州市鼓勵企業積極參加“精品安徽、精彩安徽”系列宣傳活動,每年在央視集中宣傳推介亳州及亳州工業精品,市財政對入選企業的廣告推介費用按省級補助的50%給予一次性補
二、安徽工業精品申報領域:
安徽省重點發展的十大新興產業中的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等重點領域制造業產品,打造一批品質卓越、技術領先、性能優良、用戶贊譽、效益良好的"安徽工業精品"。
三、安徽工業精品申報條件
(一)企業為我省行政區域內登記注冊,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規上企業。
(二)近5年企業經營和財務狀況正常,近 3年未發生重大安全、環保、質量等事故,無不良信用記錄。
(三)2020年企業研發投入總額高于上一年度。
(四)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健全,通過相關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建立實施產品質量追溯系統。
(五)產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獲得發明專利或實用新型專利,
(六)企業參與產品的國家、行業標準制修訂,或制定企業標準,主要指標優于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
(七)產品主要技術性能指標處于國內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八)產晶上市 3年以上,經濟效益良好,市場認可度高,有較好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九)擁有國家或省級商標、質量類品牌榮譽的,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的優先遴選。
(十)已被遴選為"安徽工業精品"的產品以及技術、功能無重大突破的同類產品不再受理。
四、安徽工業精品申報材料:
(一)《安徽工業精品申報表》;
(二)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復印件;
(三)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企業上年度財務報表;
(四)產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證明;
(五)產品的企業標準或參與制修訂的國家、行業標準;
(六)法定或權威檢測單位出具的技術性能測試報告、產品主要技術性能指標橫向對比表及與之對標的國家、行業標準;
(七)產品近3年銷售收入憑證(發票或銷售合同等);
(八)用戶報告(兩份)和近三年市場影響力相關證明材料;
(九)相關榮譽證書復印件和其他證明材料;
(十)屬于特殊行業的企業需提供特殊行業許可證或相關準入證明;
(十一)申報材料真實性承諾書。
“安徽工業精品”提升行動計劃
為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深入實施制造強省戰略,深化精品制造工程,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促進我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特制定“安徽工業精品”提升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基本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追求卓越,統籌推進,樹立標桿,著力打造一批“安徽工業精品”,全面提升我省制造業質量水平、品牌優勢,努力把“安徽工業精品”打造成中國制造標桿和安徽制造、安徽品牌的“金字招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基本原則
1. 企業主體,社會參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精品理念,落實企業質量品牌主體責任,激發企業提升質量和品牌的內生動力。發揮好社會組織、行業協會、智庫機構、新聞媒體等作用,突出社會認可和消費者信賴。
2. 創新驅動,標準引領。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著力完善制造業創新體系,增強制造業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先進標準引領作用,對標國際先進標準,提升先進標準的供給能力。
3. 質量第一,品牌培育。深化質量為本理念,增強企業質量品牌意識,推廣實施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加強自主品牌培育力度,不斷完善品牌培育、發展和保護機制。
4.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工業精品提升行動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立足當前下更大功夫,更要著眼長遠持續發力,補短板、樹樣板,久久為功,持續推進工業精品提升行動。
(三)主要目標: 通過安徽工業精品提升行動計劃(2018-2024)的實施,在制造業領域打造一批名品、名企、名家、名牌、名園,培育一批“品質卓越、技術領先、性能優良、用戶贊譽、效益良好”的安徽工業精品,著力提升安徽工業精品在質量、標準、管理、品牌等方面核心競爭力,推動“安徽工業精品”成為引領制造強省建設新標桿、產業發展新增量和高質量發展新載體。
——圍繞高端裝備自主突破、智能產品迭代升級、消費品改善供給、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等領域,打造一批“安徽工業精品”。每年遴選100個左右工業精品,5年滾動打造1000個左右安徽工業精品。
——聚焦世界一流企業、“獨角獸”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單項冠軍”企業梯隊培育,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智能制造水平高、管理先進的“安徽制造”品牌企業。
——培育知名度高、美譽度好、競爭力強、附加值高的區域品牌,建設一批以世界先進制造業集群、特色產業基地為重點的特色名園。到2024年,打造5個左右國家產業集群區域品牌。
——制定一批國際先進水平的“安徽制造”標準。到2024年,制定200個左右先進行業標準、5個左右國際先進標準。
——培養一批以卓越科學家引領、創新企業家運營、精工巧匠支撐的江淮名匠名家。
二、重點行動
1. 提升精品制造創意設計能力。引導企業走“創意設計+制造”之路,建設一批工業設計中心,培育一批網絡化創新設計平臺,加快工業設計高端化、品牌化、產業化。到2024年,建設300家以上省工業設計中心。
聚焦消費品、裝備制造、家電行業的優勢領域和特色產業集群,以行業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為重點,打造一批工業設計骨干企業和集聚區,創建國家級和省級工業設計研究院。
加強工業創意設計人才隊伍建設,積極開展省工業設計系列職稱評定工作;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工業設計機構和制造業企業對接活動,舉辦工業設計大賽和“創客中國”大賽,加快設計(創意)成果的轉化、運用和推廣,提升我省工業設計創新能力。
2. 提升精品制造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自主企業創新能力,按照“儲備一批、認定一批、淘汰一批、提升一批”路徑,構建國家、省和市企業技術中心相互支撐、相輔相成的企業自主創新體系,將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成為企業集聚各類創新資源的載體、技術研發供給和產品創新的策源地。到2024年,省企業技術中心總數達到2000戶,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到40%以上。
加強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緊緊圍繞《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確立的重點領域,兼顧制造業轉型升級要求,按照“一行業一中心”的方式,聚焦關鍵共性技術需求,匯聚行業資源,建設一批高水平的省制造業創新中心,構建開放創新網絡,全面提升我省制造業創新能力。到2024年,建設40家左右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實現主要行業和重點領域全覆蓋。
培育新型研發機構。鼓勵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商會和投資機構等以多種合作形式,創辦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新型研發機構。加強“院企合作”、“校企合作”,支持國內外知名院??蒲袡C構和大型企業在皖共建新型研發機構。
深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發揮行業龍頭企業主導作用和高??蒲性核A作用,組建一大批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以市場為導向,疏通科技成果的轉化管道,聯合高校、科研單位、企業等,舉辦區域性、行業性產學研精準對接活動,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加快培育新動能。
3. 提升精品制造標準供給能力。開展傳統產業標準提升工程。以先進標準引導企業實施技術改造,逐步提高企業主導產品采用國際先進標準的比例。開展消費品標準提檔專項行動,推動家用電器、消費類電子產品、服裝服飾產品等重點行業與關鍵國際先進標準比對驗證工作,推動重要消費品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
加強先進標準供給。支持和鼓勵企業為主體研究制定行業標準和國家及國際標準,擴大先進標準的“話語權”,以技術標準引領產品質量提升,鞏固產業優勢地位。支持和鼓勵行業協會和產業技術聯盟等行業組織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
培育一批標準化示范企業。按照高新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的要求,加強標準創新與科技創新互動,提升企業創新成果轉化成先進標準的能力,打造一批以主導技術引領行業發展的標準化領軍企業。
4. 推進精品制造模式創新。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和工業云平臺,發展企業間協同研發、眾包設計、供應鏈協同等新模式,降低資源獲取成本,延伸資源利用范圍,加速從單打獨斗向產業協同轉變,促進產業整體競爭力提升。
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鼓勵企業開展供應鏈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網絡精準營銷和在線支持等制造服務,積極培育網絡化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等生產新模式。通過建立智能工廠,推動智能化生產,實現企業向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
鼓勵企業通過自建、并購、合資、參股等多種方式設立海外研發中心、實驗室或分支機構,吸納利用當地科技創新資源,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促進安徽制造技術、產品和標準走出去。
5. 提升精品制造有效供給能力。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工業強基、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等工程,加快提高產品質量技術水平。深入實施消費品“三品”戰略,差異化增品種、標準化提品質、精益化創品牌,推動產品供給向“產品+服務”轉變、向中高端邁進。
深入推進互聯網+先進制造,以新技術、新材料、新業態等,推動跨界創新,催生一批跨界融合新產品。每年培育省級新產品500項以上。
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圍繞培育智能產品、深化行業應用、構建支撐體系,支持一批創新性強、應用效果好的產品和應用項目,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業態和新模式,提升產業支撐能力,推動行業融合與創新發展。
6. 提升精品制造質量管理水平。支持企業提高質量在線監測、在線控制和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推進質量工藝優化,組織關鍵共性質量技術攻關,提升“四基”(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質量可靠性和質量控制技術水平。
深入推廣應用卓越績效、六西格瑪、精益生產等先進質量管理方法。開展質量現場診斷、質量標桿經驗交流、質量管理小組、現場改進等群眾性質量管理活動,開展企業質量管理“領跑者”行動,爭創全國質量標桿,促進質量管理水平整體躍升。
聚焦產業集聚地、開發區、園區、特色小鎮等需求,培育標準化服務、計量服務、認證認可服務、品牌咨詢、質量責任保險等新興質量服務業態,構建產業計量測試、標準信息等公共服務平臺,為制造業生產企業和各類科技園、孵化器、創客空間等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質量技術支持。
7. 提升安徽工業精品品牌影響力。加強品牌培育管理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我省工業企業建立首席品牌官制度,對標《工業企業品牌培育管理體系》,組織企業開展品牌培育試點示范,支持專業機構開展質量品牌診斷活動,推動企業參與有影響力的品牌評價,提升品牌附加值。
圍繞《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重點產業,以行業龍頭骨干企業、行業“單打冠軍”、歷史經典產業中的老字號等為重點,實施品牌培育工程。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商標國際注冊、收購國際品牌,加強品牌整合,推進品牌國際化,讓自主品牌“走出去”。
以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等為主體,推進區域品牌培育,加快形成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區域品牌。
支持有條件的“安徽制造”品牌企業通過海外參股、并購、建立戰略聯盟等形式,推動研發、品牌、營銷、管理的國際化,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境外上市,提高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
鼓勵和支持企業應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等渠道,進一步拓展國內外市場。加強與國內外網絡平臺合作,搭建安徽工業精品網上推廣交易平臺,構建安徽工業精品的線上線下推廣體系。
三、主要措施
(一)提升精品制造理念。堅持把精品制造工程作為制造強省建設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堅持產品品質價值導向,推進品牌強基、品牌培育、品牌傳播,引導企業致力提質增效、鍛造精品,確保工業精品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二)完善協同工作機制。加大《支持制造強省建設若干政策》等相關政策的宣傳貫徹落實。省市縣經信部門要上下聯動,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安徽工業精品提升行動計劃。各地經信部門要將“安徽工業精品”和獲得該稱號的企業納入當地產業政策、專項資金、人才引進、對外交流與合作等優惠政策支持重點范圍。各地要結合本地產業特點,系統部署和策劃本地區的工業精品提升工作。
(三)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注重總結、推廣“安徽工業精品”提升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引領更多的企業邁入“安徽制造”先進行列。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群眾性質量活動,提高社會質量意識,提升工業產品質量安全和信譽形象,擴大安徽工業精品的社會影響。依托中央媒體宣傳平臺,說好“安徽品牌故事”,講好“安徽品牌文化”,全方位、系列化、持續深度傳播安徽工業精品。積極運用展會、博覽會和國際徽商大會等平臺,推廣安徽工業精品。
(四)建設高素質的產業隊伍。聚焦制造強省產業發展重點,弘揚精益求精、不懈創新、篤實專注的工匠精神,采取“導師+帶徒”、“知識+實訓”等方式培養一支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補齊企業質量品牌人才短板。加強領軍人才培養,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經營者素質提升工程,打造“皖軍徽匠”。鼓勵企業加強與院校合作,定向培養一批技術專業人才。鼓勵企業創新內部組織管理模式,大力推廣創新工作室、大工匠室等,為專業人才提供“鑄利劍、磨精品”的平臺和空間,加快提升企業打造精品的能力。同時,著力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的企業家隊伍,持續開展制造業50強企業、50優企業家評選,充分激發企業家創新活力。